济宁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2018-2020年)》印发,2020年基本普及绿色消费模式

更新时间:2018-01-30 16:49:25点击次数:6296次字号:T|T

为提升全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壮大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引领经济转型升级,形成绿色结构、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消费模式,建设“生态济宁”和“美丽济宁”,济宁市制定了《济宁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2018-2020年)》。按照规划,到2020年,济宁市循环型产业体系和循环型社会体系基本形成,循环经济制度体系较为完善,长效发展机制初步建立,资源利用更加集约高效,绿色消费模式基本普及,循环经济理念将深入人心。

鼓励适宜行业建设立体厂房

为构建节约型生产体系,济宁将进一步提高工业用地投资强度标准,鼓励适宜行业建设立体厂房、地下库房,探索制定适宜行业节约用地强制性标准,提高土地产出效率。加快推进工业企业节能技术改造,淘汰落后技术工艺及装备,制定并实施更为严格的产品能耗限额标准。鼓励企业采用城市再生水、矿井水,实施产品用水定额管理,全面实行超定额超计划累进加价与加收水资源费制度。

发挥清洁生产的基础性作用,在建材、电力、化工、造纸、纺织、煤炭、装备制造、新能源、新医药等重点行业,以原材料减量化、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废弃物资源化处理为重点,形成源头减量、过程清洁、末端循环的生产方式。

推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继续推动化工废渣等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建设一批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基地。鼓励企业推动产品及生产工艺的绿色生态设计。开发、应用和推广一批无毒无害原材料(产品)以及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发展壮大绿色制造业、绿色循环农业,培育建设一批绿色工厂、绿色循环农业、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

充分挖掘土、水、光、热等资源潜力

济宁将充分挖掘土、水、光、热等资源潜力,提高耕地、水面、林地综合产出效率。积极发展立体种养、立体林业及“光伏—光热大棚、地热大棚”等模式。综合改造开发矿区塌陷区,发展蓄水及水产养殖等。

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推广保墒固土、农田护坡拦蓄保水等旱作技术。推广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模式。加强农业灌渠建设,在保证灌溉水有效利用的同时,控制灌溉用水总量。同时,优化施肥结构,推进有机肥、缓控释肥等新型肥料的生产使用,推行化肥机械深施、种肥同播、适期施肥和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燃料化和原料化利用,逐步实现秸秆综合利用规模化、产业化、清洁化,重点支持秸秆生产生物质炭、木醋液等多联产综合利用模式,建立健全秸秆收集储运体系;推行粪污收集、贮运、处理和利用的标准化、清洁化、规模化,推广工厂化堆肥处理、商品化有机肥生产技术。推广“秸秆—畜牧养殖粪便—沼气沼渣—有机肥—有机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减少一次性产品的使用

以零售批发、住宿餐饮业为重点,济宁将大力推进服务主体生态化、服务过程清洁化;鼓励大型商场、超市等流通企业开设绿色产品销售专区,销售节能环保、再生产品。同时,以物流枢纽和物流节点建设为重点,优化物流业发展空间布局。围绕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打造物流支持系统,为企业集约采购提供第三方物流平台。

加快淘汰老旧汽车和船舶,鼓励使用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交通工具,向大型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加快建设高速公路及主要干道充电桩、加气站等基础设施。加大公路沥青与废渣的资源化技术研发和再利用力度,加快主要港区、航道加气站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绿色交通运输体系。

此外,减少一次性产品的使用,提倡宾馆、酒店不免费提供一次性日用品,政府部门推行办公电子化、无纸化,倡导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减少使用一次性签字笔、纸杯、餐具等用品。

健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

今后,济宁市将健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建设覆盖城乡、互联互通、运转顺畅的基层回收站点、集散市场和分拣加工中心“三位一体”的回收体系。加强垃圾分类回收与再生资源回收有效衔接。

提升重点“城市矿产”资源化利用水平,推动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橡胶、废造纸原料、报废机动车和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等重点再生资源的规模化循环利用。开展从电子垃圾中提取贵重金属等高质回收利用工程试点。加快华电国际唐村循环经济产业园省“城市矿产”示范园区建设,培育行业领军企业。到2020年,建设2个“城市矿产”示范园区,每个县至少建设1个城市矿产规模化利用项目。

对于建筑废弃物、生活垃圾、餐厨废弃物、废旧纺织品、再生水等城乡低值废弃物,则进行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在机场、港口、车站、公园、商店、学校等公共场所依法设置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设施,建设一批垃圾分类回收示范单位。

培育共享经济新模式,推动开展厂房、库房、设备、运输工具等基础设施和生产资料的共享,探索建立原材料区域集约配送中心。因地制宜发展各具特色的二手品市场或跳蚤市场,推动闲置物品的交换。支持闲置房屋、车辆、物品的分享使用。


附件:济宁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2018-2020年)(节选)

四、循环经济发展主要任务

为实现循环经济发展目标任务,围绕工业、农业、服务业、社会四大领域,重点在提高资源利用水平、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一)循环型工业

1.构建节约型生产体系。进一步提高工业用地投资强度标准,鼓励适宜行业建设立体厂房、地下库房,探索制定适宜行业节约用地强制性标准,提高土地产出效率。加快推进工业企业节能技术改造,淘汰落后技术工艺及装备,制定并实施更为严格的产品能耗限额标准。加大可再生能源在工业企业应用力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鼓励企业采用城市再生水、矿井水等,实施产品用水定额管理,全面实行超定额超计划累进加价与加收水资源费制度。

2.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发挥清洁生产的基础性作用,在建材、电力、化工、造纸、纺织、煤炭、装备制造、新能源、新医药等重点行业,以原材料减量化、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废弃物资源化处理为重点,形成源头减量、过程清洁、末端循环的生产方式。鼓励企业围绕副产品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打造“第二生产线” 。

3.促进产业循环式组合。加强物质流与能量流的分析和管理,优化产业园区和基地的空间布局,通过循环型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构建跨地区、跨行业的共生耦合循环型工业体系,重点构建煤“焦”化工一体化、农工贸一体化等循环利用产业体系和循环园区。新建产业园区要按照循环经济理念规划设计产业布局,促进跨产业循环链接和一二三产业复合发展。 

4.推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加强重点矿产资源共生、伴生矿和尾矿的综合开发,鼓励资源枯竭区域开展尾矿回填和尾矿库复垦。继续推动化工废渣等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建设一批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基地。

5.开展绿色生态设计。鼓励企业实施全生命周期管理,围绕产品轻量化、结构简易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使用过程无害化,使用材料易回收、易拆解、易降解、少污染等方面,推动产品及生产工艺的绿色生态设计。开发、应用和推广一批无毒无害原材料(产品)以及清洁生产工艺技术。以产品生态设计为抓手,发展壮大绿色制造业、绿色循环农业,培育建设一批绿色工厂、绿色循环农业、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

(二)循环型农业

1.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充分挖掘土、水、光、热等资源的潜力,提高耕地、水面、林地综合产出效率。积极发展立体种养、立体林业及“光伏—光热大棚、地热大棚”等模式。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合理规划、集中整治农村居住用地。对矿区塌陷区进行综合改造开发,发展蓄水及水产养殖等。支持有条件的地区采用土地流转等方式,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发展设施农业。鼓励使用有机肥增加土壤碳汇,实施污染土壤及退化耕地的改良修复。

2.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发展节水农业,推广保墒固土、农田护坡拦蓄保水等旱作技术。推广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模式。加强农业灌渠建设,采用防渗渠、低压管道等技术,保证灌溉水有效利用,控制灌溉用水总量。推进淡水养殖产业科学、绿色、立体开发,实现水体的立体利用、复合利用、循环利用。

3.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优化施肥结构,推进有机肥、缓控释肥等新型肥料的生产使用。扩大测土配方施肥规模,推行化肥机械深施、种肥同播、适期施肥和水肥一体化等技术。鼓励采用高效精准施药机械和增效助剂,实施物理、生物等病虫害绿色防控措施,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秸秆—畜牧养殖粪便—沼气沼渣—有机肥—有机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4.加强秸秆综合利用。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燃料化和原料化利用,逐步实现秸秆综合利用规模化、产业化、清洁化。推行农作物秸秆深耕精细化还田、腐熟还田、秸秆养畜、养殖食用菌、生产有机肥等以农用为主的循环利用模式。采用秸秆气化、碳化、固化成型等技术,实现集中供气、供电、供热和新型材料生产等。重点支持秸秆生产生物质炭、木醋液等多联产综合利用模式。建立健全秸秆收集储运体系。

5.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支持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建设畜禽粪便、污水与雨水分流设施,畜禽粪便、污水、病死畜禽等贮存设施及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设施。推行粪污收集、贮运、处理和利用的标准化、清洁化、规模化。推广工厂化堆肥处理、商品化有机肥生产技术。鼓励利用畜禽粪便、秸秆等多种原料发展规模化大型沼气、生物天然气工程。

6.建设循环型新农村。鼓励发展家庭、社区再生资源和能源的微循环系统。重点发展生活垃圾、粪便、农作物秸秆综合处理工程。推动太阳能集热取暖、屋顶光伏及小型地面光伏电站建设。结合“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的垃圾收运处理模式,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倡导农村利用自然优势,建设小型湿地,推行生活污水集中生态处理。

(三)循环型服务业

1.打造绿色商贸服务体系。以零售批发、住宿餐饮业为重点,推进服务主体生态化、服务过程清洁化。鼓励大型商场、超市等流通企业开设绿色产品销售专区,销售节能环保、再生产品,不销售、不无偿提供塑料购物袋,自觉抵制商品过度包装。

2.发展循环型物流业。以物流枢纽和物流节点建设为重点,优化物流业发展空间布局。围绕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打造物流支持系统,为企业集约采购提供第三方物流平台。重点发展与渔业及鲜活农产品加工链接的冷链物流。大力发展甩挂运输。加快包装废弃物和报废产品等逆向物流体系建设。选择快递业为切入点,开展物流业包装减量化和分类回收试点。

3.构建绿色交通运输体系。优化运输组织结构,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网络化运输实体。加快淘汰老旧汽车和船舶,鼓励使用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交通工具,向大型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加快高速公路及主要干道充电桩、加气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运输行业管理,提高交通工程的土地、岸线资源集约利用水平。加大公路沥青与废渣的资源化技术研发和再利用力度。加快主要港区、航道加气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创建绿色交通市。

4.创新发展绿色旅游。重点培育工业、农业、文化三个特色生态旅游产业链。鼓励旅游企业提供绿色度假和对环境友好的旅游服务,提倡宾馆、酒店不免费提供一次性日用品,倡导使用循环与再生产品,发展安全、无公害、可持续的旅游业。

5.建设循环型公共机构。完善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制定政府绿色采购清单。优先采用节能环保、再制造和再生产品,不断提高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在公务用车中的比例。严格执行空调设定温度相关规定。推行办公电子化、无纸化,倡导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减少使用一次性签字笔、纸杯、餐具等用品。开展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探索试行能源资源消费定额管理,推进节水、节能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公共机构,开展雨水蓄积、再生水回用等。 

(四)循环型社会

1.健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发展壮大再生资源产业,提升重点“城市矿产”资源化利用水平,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建设覆盖城乡、互联互通、运转顺畅的基层回收站点、集散市场和分拣加工中心“三位一体”的回收体系。推行“圈区化”管理和园区化经营,提高产业化规模和组织化程度。支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对生产和生活领域废弃物的覆盖。加强垃圾分类回收与再生资源回收有效衔接。推进废旧农膜、废旧灌溉器材等农业生产资料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引导回收企业运用互联网、物联网现代信息技术创新经营模式,发展智能化回收。争创再生资源回收体系试点城市。

②提升重点“城市矿产”资源化利用水平。开发、示范、推广一批先进适用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技术和装备,推动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橡胶、废造纸原料、报废机动车和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等重点再生资源的规模化循环利用。开展从电子垃圾中提取贵重金属等高质回收利用工程试点。加快华电国际唐村循 环经济产业园省“城市矿产”示范园区建设,培育行业领军企业,拓展经营领域、创新经营业态和回收方式。到2020年,建设 2个“城市矿产”示范园区,每个县至少建设 1 个城市矿产规模化利用项目。

2.推进低值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对建筑废弃物、生活垃圾、餐厨废弃物、废旧纺织品、再生水等城乡低值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是建设循环型社会,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一环。

①城乡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建立和完善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密闭运输和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体系,深入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垃圾收运处理。机场、港口、车站、公园、商店、学校等公共场所依法设置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设施。鼓励和引导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回收。试点垃圾强制分类工作,建设一批垃圾分类回收示范单位。鼓励采用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改变单纯填埋、焚烧的处理方式。

②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推广淄博、潍坊等市工厂化处理建筑废弃物的做法,支持利用建筑废弃物生产建筑骨料、低标号商品混凝土、墙体材料、铺装材料以及其它新型建筑材料,促进建筑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提高利用率。鼓励采取固定与移动、厂 区和现场相结合方式,尽可能就地处理建筑废弃物。推动水泥生产企业协同处理建筑废弃物。

③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总结推广试点城市经验,建立完善餐厨废弃物分类投放、专业收集运输、统一处置制度。支持餐厨废弃物收集运输、处理等先进技术、工艺、设备的研究、推广和应用。建成运行餐厨废弃物处理设施。鼓励应用各种先进适用技术,就近收集处理餐厨废弃物。

④城市再生水利用。鼓励电力、化工等适宜企业采用再生水作为冷却工艺用水。推行再生水用于城市景观用水、绿化用水、道路喷洒等。积极探索城市再生水用于农林灌溉、居民生活等。注重建立价格及市场化运行机制,逐步完善输水管网建设,推动再生水利用市场化。

⑤废旧纤维和纺织品回收及资源化利用。在机关、学校、商场、社区等公共场合设立旧衣物回收设施,不断完善旧衣物回收渠道。鼓励慈善机构开展安全规范的旧衣物捐赠回收活动。推动废旧纤维和纺织品资源化利用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

3.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绿色生活方式主要体现在绿色消费、绿色出行和绿色建筑三个方面。

①绿色消费。支持绿色产品认证,完善绿色产品统一标识制度。扩大绿色消费市场,增加绿色产品供给。引导居民树立节约、绿色、循环、低碳的消费理念,深入开展反食品浪费、反过度消费行动。倡导购买和使用节能、节水、低碳、再生产品,自觉抵制塑料购物袋、一次性筷子等不可再生利用的产品,抵制过度包装产品。

②绿色出行。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优化布局城市公交体系,不断拓展公交网络,推进城市公交系统低碳建设。加快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汽车对老旧公交车辆的替代步伐,比例逐步达到50%以上。完善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加快自行车系统联网运行。支持并规范网约车、专车等共享型拼车出行。

③绿色建筑。城镇新建建筑严格执行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标准,采用有利于资源循环利用和保护环境的建筑设计方案,使用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的技术、工艺、设备和材料,因地制宜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依法配套再生水利用设施。城镇新区应当按照生态、低碳、宜居的理念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推进绿色生态城区建设。实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大力发展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和钢结构建筑,倡导发展现代木结构建筑,推行住宅全装修,推进绿色智慧住区建设。

4.培育共享经济新模式。推动开展厂房、库房、设备、运输工具等基础设施和生产资料的共享,探索建立原材料区域集约配送中心。因地制宜发展各具特色的二手品市场或跳蚤市场,推动闲置物品的交换。支持闲置房屋、车辆、物品的分享使用。组织学生将不再使用和富余的教材、学习用品、校服等进行交换、交易或捐赠。

5.推进生产生活系统循环链接。支持具备条件的区域集中回收电力、化工等行业低品位余热资源用于供热,实施工业企业余热暖民工程建设。推动矿井水等用作生活、生态用水。推进电力、水泥等企业协同处理城市及产业废弃物,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五、循环经济重点工程

(一)循环经济模式和示范单位创建工程。在传统工业“三废”治理、农林废弃物及再生资源利用等领域,培育一批废水资源化减排、农业秸秆多联产、废旧衣物纤维化利用等增值循环模式。在区域城乡复合、生产生活系统融合、废弃物协同处理等方面,培育一批工业余热暖民、工业炉窑协同处理城市废弃物等循环模式。在生态设计、原材料区域集约配送等领域,培育一批减量化新型循环模式。在生产者责任延伸、废旧消费品回收处理等方面,培育一批资源回收再利用循环模式。完善推广工业、农业、服务业 3 个领域 23 个行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以机制、制度、模式创新,构建循环型社会体系,发展复合型循环经济为重点,加快推进泗水县省循环经济示范县建设,如期完成创建目标任务;以产业循环链接、资源高效利用、基础设施共享为重点,创建邹城工业园区、济宁新材料产业园区等5个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以构建特色循环产业链条为重点,创建山东荣信集团有限公司、菱花集团有限公司、山东鲁抗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山东霞光实业有限公司等20家循环经济示范单位。

(二)园区循环化改造提升工程。会同发展和改革委、科技局、财政局、商务局落实《济宁市园区循环化改造推进计划》(济经信字〔2017〕289 号),济宁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14 个省级经济开发区都要结合实际制定(完善)并落实循环化改造方案和路径,以空间布局合理化、产业结构最优化、产业链接循环化、资源利用高效化、污染治理集中化、基础设施绿色化、运行管理规范化等为重点,实施一批循环化改造项目,提高园区循环化改造规模和质量。重点推广山东荣信集团有限公司“煤炭—焦炭(荒煤气)—焦油(粗苯、硫铵、硫磺、甲醇)—蒽油(苯加氢、蒽油)—芳烃(液化气、纯苯、甲苯、二甲苯)—余热余压—蒸汽(发电)”、山东圣琪生物有限公司“甘薯订单农业—精制甘薯淀粉及其制品加工—薯渣制糖—活性酵母发酵—酵母抽提物—酵母生物饲料—生物有机肥 ”等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单位。

到 2020 年,济宁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施循环化改造取得实质性进展,50%以上的省级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通过循环化改造,园区的主要资源产出率、土地产出率大幅度上升,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率、水循环利用率、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显著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度降低,基本实现“零排放”。培育 3 个省级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和 5 个市级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争创 1 个国家循环化改造重点支持备选园区。

(三)清洁生产推进工程。加快推进全市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压减过剩产能、推广先进的高效煤粉、洁净型煤和水煤浆技术等煤炭高效利用技术和装备,探索多种清洁燃煤实用办法,减少煤炭消费。重点推广兖矿集团有限公司“煤炭开采—洗选加工—优质精煤(洁净型煤)、煤炭转化—精细化工—深加工产品、固废资源化利用—电力—铝型材及机电成套装备制造和再制造”等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模式。加快实施汞削减、铅削减和高毒农药替代的清洁生产工程。在医药、造纸、食品加工、纺织、有色金属、焦化、电镀、化学原料药制造、染料颜料制造等 9 个水污染防治重点行业推广采用先进适用清洁生产技术,从源头减少废水、化学需氧量(COD)、氨氮等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重点推广山东鲁抗医药股份有限公司“高浓污水及菌渣厌氧—沼气发电,污泥—生物质锅炉—热电联产,菌渣等离子焚烧—余热利用,抗生素菌渣—堆肥—农作物及绿化、空压机余热—采暖、洗浴、空调”等先进适用清洁生产技术模式。鼓励企业自愿实施清洁生产审核。依法对超标超总量排放污染物、使用或生产有毒有害物质以及没有完成节能目标任务的企业,强制施行清洁生产审核。对清洁生产研究、示范和培训给予资金支持,推动资源消耗型小微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提升清洁生产水平。加大清洁生产审核在公共机构、商贸流通、饮食服务等领域的实施力度。到 2020 年,开展清洁生产培训 600 人次,完成清洁生产审核单位 300 家,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项目120 项。

(四)再制造示范工程。以工程机械、矿采机械再制造为重点,实施高端再制造、智能再制造、在役再制造工程,提升产业整体水平。鼓励设立再制造车间或专业再制造公司。促进老旧汽车拆解企业、大型老旧工业设备回收市场与再制造产业的融合。推动再制造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再制造产品连锁示范店和售后服务点。选择产业基础好的县(市、区)开展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推进再制造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重点培育山东山推后市场服务有限公司、兖矿东华重工有限公司再制造分公司 2 个再制造示范工程。

(五)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程。进一步提高粉煤灰、煤矸石和脱硫石膏的综合利用规模,增加综合利用企业的效益。继续推进白泥和尾矿的资源化利用,鼓励采用白泥作为脱硫剂等高值利用技术。重点推广微山县大卫新型建材有限公司“煤矸石(污泥)—烧结砖—窑炉余热回收—蒸汽—腐竹—豆制品废渣—水产膨化饲料加工—低碳高效循环水养殖—果蔬种植—废水—建材生产”、山东济矿鲁能煤电阳城煤电工业园“原煤—洗选—精煤(煤泥、中煤、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电力(粉煤灰、炉渣)—水泥、新型建材—填充煤矿塌陷区,电厂余热—集中供暖(供汽)”等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示范工程。到 2020 年,建设 2 个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高附加值利用示范基地或工程。

(六)工农复合型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工程。以农业、渔业、畜牧业龙头企业为核心,推动农牧渔产业向种养、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等环节纵向延伸,与工业、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横向链接,形成“种、养、加、贸、游”等深度融合的工农复合型循环经济产业链。把工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及现代物流技术融入农牧渔业,以先进的工业技术、生物技术开展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发展综合利用产业。重点推广菱花集团有限公司“现代农业基地—生物发酵—生物副产品(有机肥料、蛋白饲料)—农业种植、养殖—健康食品加工—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兖州市绿源食品有限公司“饲料加工—肉鸭生态养殖—废弃物制沼(制作有机肥)—绿色蔬菜种植—农副产品冷藏加工—冷链物流运输”等工农复合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十三五”期间,全面推行“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建设 2 个规模效益突出、循环经济特色明显的工农复合型循环经济示范区。

(七)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工程。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持续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提高秸秆、粪便的还田率,规范化肥产、供、施行为。到 2020 年,基本建立科学施肥管理和技术体系,推行有机肥替代传统化肥,使化肥使用总量逐步下降,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养分还田率达到 60%以上,化肥利用率提高10个百分点。构建病虫监测预警体系,推进科学用药、绿色防控、统防统治技术,提高生物农药使用比例。到 2020 年,单位防治面积农药使用量控制在近三年平均水平以下,实现农药使用总量负增长。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生物、物理防治覆盖率达到30%以上, 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 40%以上,农药利用率达到 40%以上。

(八)循环经济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工程。发挥“互联网+循环经济”在制造业、农业、能源、环保等产业转型升级中的积极作用,开展循环经济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搭建科学高效的循环经济信息共享体系,实现循环经济信息的采集、发布以及政策引导、技术推广、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的网上审核、评价等服务。到2020 年,完成市级循环经济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及与省级平台的联网,形成集信息采集与报送、管理与决策、资讯与商务、统计与评价一体的循环经济支持系统。

六、保障措施

(一)完善财税政策

1.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利用财政专项资金,加大对循环经济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和关键技术研发培训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园区循环化改造项目、循环技术研发培训及推广项目、循环经济研究咨询项目。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方式,综合采取补助、贴息、奖励等方式,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2.发挥价格税收政策杠杆作用。加快实施供热计量收费改革,推行分布式热网。推行居民用电、用水、用气阶梯价格,落实好煤矸石、余热余压、垃圾和沼气发电的价格政策,用足用好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和综合利用项目(产品)的税收优惠政策。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积极落实国家节能环保产品政府采购政策。

3.创新融资方式。支持采用 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是公共基础设施中的一种项目运作模式)和 BOT(私营企业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种方式)等方式发展循环经济项目。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绿色信贷,推动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支持符合条件的循环经济企业上市、挂牌融资,或运用绿色债券、项目收益债券、集合债券、中期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扩大融资渠道。支持保险机构创新绿色保险产品和服务。探索在环境污染高风险领域建立环境污染责任强制保险制度。积极探索开展排污权、碳排放权、节能量(用能量)、水权等环境权益交易,创新基于各类环境权益的融资工具,为企业投融资活动提供支持。

(二)健全统计评价体系

1.建立统计制度。加强资源产出、资源消耗、综合利用和废物产生的统计管理,规范统计核算方法,做好数据采集分析工作,建立统计调查和数据发布制度。学习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开展资源产出率统计的经验,启动市、县两级主要资源产出率统计工作,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统计发布制度。

2.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加快建立涵盖资源产出率、能源产出率、产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和主要环境生态指标的循环经济指标体系。

3.实施评估评价。加强对资源产出率、环境影响评价等主要指标的分析评估。组织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社会组织等定期对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开展第三方评估评价,将评价结果纳入节能目标责任考核体系。严格落实节能降耗、环境保护重要指标的“一票否决”和问责制。

(三)强化创新驱动 

1.研发推广关键技术。围绕增值循环、资源化减排、复合循环等循环经济新模式研发关键共性技术。推广清洁生产、再制造、分质梯级利用、储能及高效利用、智慧电网与分布式热网、生物质能多联产等技术。重点突破碱渣及化工废渣等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技术,实现由简单粗放利用向精细化、规模化高值利用转变,由单纯污染治理向资源化减排转变。

2.搭建技术服务平台。创建循环经济技术领域的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循环经济先进适用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战略联盟,攻关循环经济关键共性技术。培育一批循环经济的技术研发、咨询论证、评价认证、检测服务等机构,为企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外包式、嵌入式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1.建设人才队伍。通过循环经济研发机构建设和循环经济课题研究,造就一批循环经济专业人才队伍。利用各种人才计划,引进一批循环经济的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深入推进节能与循环经济领域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通过研修、培训等多种形式不断加强企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

2.开展交流合作。鼓励循环经济管理部门、研究机构、行业协会、相关企业与先进的国家和地区开展学习交流合作,加大循环经济先进技术的引进、吸收和再创新,提升循环经济发展的开放度。举办研讨会、展示会、现场会,推广循环经济先进经验和做法。鼓励职能部门、专业中介服务机构、行业专家,深入城市、园区、企业、社区进行技术指导和专业咨询服务。

(五)开展宣传教育

1.普及循环经济知识。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多种手段,宣传循环经济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交流先进经验,推广典型模式。开展循环经济“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宣讲活动。面向党政领导干部,在各级党校开设循环经济课程,进行循环经济专项培训。面向园区、企业管理人员,开展循环经济专业培训,提高发展循环经济自觉性。将循环经济知识纳入中小学教育内容,开展循环经济知识竞赛、社会实践和“绿色校园”创建活动。在社区和居民中普及循环经济知识,开展“绿色社区”创建活动。

2.建设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每个县(市、区)至少建设一处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引导产业园区和规模以上企业建立循环经济展示教育场所。鼓励社会团体、学校等组织参观教育示范基地(场所),增强发展循环经济的感性认识和直观感受,引导社会公众参与循环经济发展。

(六)完善工作机制

1.加强组织领导。完善联席会议制度,明确成员单位职责分工,及时协调解决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问题,切实抓好循环经济工作的具体落实,形成上下联动、横向协同的整体合力,统筹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2.实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率先在电器电子产品、汽车、铅蓄电池、饮料纸基复合包装等领域实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支持电器电子生产商与销售商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建立逆向回收体系。落实铅蓄电池回收利用目标制,引导生产者建立自主或联合回收模式。推动纸塑包装生产企业、灌装企业和再生资源回收及循环利用企业组成回收联盟。引导汽车产品生产者利用自身售后服务网络与资质拆解企业、再制造企业合作建立回收利用体系。

3.严格执法监管。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山东省循环经济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年度执法监察计划。重点加强对超市、商场免费提供塑料袋,未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工业废物进行综合利用,未依法配套建设再生水利用设施等违法行为开展执法检查,加大对违法行为的追责和处罚力度。

4.强化规划实施。各县(市、区)经信局、有关企业(单位、园区)要高度重视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结合实际,尽快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或实施方案,完善配套政策,切实抓好规划的分解落实,引领循环经济快速发展。

(编辑:admin)
网站首页  | 客服中心  | 广告服务  | 帮助信息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