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复苏的绿色转型、社会修复及企业韧性

更新时间:2020-08-13 11:32:05点击次数:4177次字号:T|T

  2020 年已过半,受疫情影响,全球经济贸易、全球产业链遭受严重冲击,金融风险、社会危机空前。与可持续发展议题、目标相关的会议、活动和项目等因持续的疫情或延迟或取消,但我们相信——可持续发展是全球高质量复苏的良方,可持续发展仍然是破解全球性问题的“金钥匙”。

  为进一步理清可持续发展与高质量复苏的关系,提升全球复苏中的各方可持续发展意识,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落实,7月17日,《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学术委员会云集线上,展开了一场以“可持续发展与高质量复苏”为主题的精彩研讨。

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考

坚持绿色发展方向 实现高质量复苏



  在国际国内新形势之下,我国经济复苏何去何从?方向和决心不变:经济复苏要坚持绿色复苏、高质量复苏和可持续的复苏,进而应对全球生态危机,促进全球范围的可持续发展。


  清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清华大学低碳经济研究院院长何建坤作“生态文明建设新思考”主题引导发言,并主持本环节的议题研讨。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主任黄晶,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循环经济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温宗国,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张海滨,就如何应对国际国内形势、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分享了思想和见解。


  谁具备低碳发展的先进技术和优势,谁就具备竞争优势。何建坤教授指出,我们在经济恢复当中,突出什么样的政策导向,对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会有很大的影响。在当前全球绿色发展、低碳转型的大背景下,谁具备低碳发展的先进技术的竞争力和低碳转型的可持续的能力,谁就具备竞争的优势,就能够引领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趋势,占据领导者的地位。我们经济复苏的方向要坚持绿色复苏、高质量复苏和可持续的复苏,进而应对全球生态危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促进全球范围的可持续发展。国际社会对中国加快能源和经济的低碳转型也充满了期待。
  海洋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和关注度需大幅提升。黄晶主任表示,国家领导人已将疫情发生的原因提升到宏观生态环境系统层面来研究,这对于我国深化环境议题、加大气候治理力度非常有意义。当前,可持续发展目标14“水下生物”与其他16个目标相比差距较大,面临的问题挑战十分突出,目前属于比较停滞的状态,为此我们要扩大关注视野,提升海洋议题的重要性。
  保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愿景和定力。温宗国教授提出,在经济社会遭受重创的大环境下,要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质量复苏的大方向,坚持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理念,坚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同时要谨防短期政策带来的长期锁定效应,防止资金流入高碳项目;要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将绿色理念融入经济发展、城市规划和社会治理中,探索创新转型路径。
  高举“气候外交”与可持续发展的大旗。张海滨教授提出,疫情深刻改变了世界形势和国际格局,不确定性明显加剧,全球气候治理面临严峻挑战,全球治理出现新趋势,而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形势十分复杂,要想化危为机,就要高举“气候外交”与可持续发展的大旗,内促高质量发展,外促国际环境的改善,让国际社会更好地理解一个强大的中国对世界是有利的。

“新基建”与可持续城市

疫情后社会的修复与治理



  “新基建”被视为疫情后或疫情常态下经济社会重建的重要动力与推手,为智慧交通与教育均等化赋能;“微基建”则为疫后经济发展、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视野。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作“高质量复苏更需要拓展和深化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主题引导发言,并主持本环节的议题研讨。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诸大建,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所长陆化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全国工作委员会执行主任史根东,就疫情后社会的修复与治理,从“微基建”、智慧交通和教育重建的角度分享了思想和见解。


  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是化解危机的重要支撑。潘家华教授提出,“新基建”对于“六稳”具有支撑作用,但在“六保”的战术层面,尤其是疫后民生保障与城市社会重建上,更需要社会基础设施——包括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和科研等公共服务设施,也称软性基础设施或制度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和提升。面对疫情中爆发的一系列社会危机,例如资源分布不均衡、社会包容度不够、管理非专业、信息不通畅等问题,硬件基础设施,不论新旧,难以形成危机化解的机制,而构建这种机制正是社会基础设施的功能所在。

  “微基建”是拉动经济发展与提升城市治理的多重抓手。诸大建教授特别提出了“微基建”的概念,认为社区最后一公里的“毛细血管”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害,围绕居住区步行15分钟生活圈的“微基建”与多个可持续发展目标高度相关。“微基建”潜藏着万亿级市场,加之其“短平快”的灵活性,是疫情后拉动经济发展,提高社区安全性与韧性多重抓手。此外,“微基建”的背后涉及政府、社会、企业“三位一体”的协作,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城市治理现代化落地的有力抓手。

  “新基建”赋予交通全新内涵,未来城市要匹配综合交通系统。陆化普教授认为,完善交通建设与服务可以以智能化为关键突破点。交通除了提供出行服务,还需要通过智能化应对突发问题,标本兼治,主张“无感检测+应急交通+无人公共服务”。未来城市应该是人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城市,支撑实现人类幸福生活目标的具有自我进化能力的智慧城市,源源不断生产创意思想的创意城市,以人为本的宜居城市,富有文化传承和景观特点的特色城市。这就需要建设安全可靠、便捷高效、绿色低碳、智能共享、文明有序的综合交通系统。

  教育是“新基建”的重要应用场景,教育“新基建”均等化迫在眉睫。史根东博士表示,后疫情新常态下实现教育重建,要通过重建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来实现,因此,需要全面研究制定线下、线上教育同步建设与同步发展的完整体系,强化落后地区,尤其农村地区线上教育的“新基建”。同时,建议全民普及与培养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与素养。

商业可持续的新趋势

塑造企业抵御风险的韧性



  面临同样严峻的挑战,有的企业倒闭关门,有的企业则风生水起,这背后反映出企业韧性不同所带来的不同趋势和结局。锻造企业韧性,不仅需要技术变革、数字赋能,更要坚守企业社会责任。


  清华大学苏世民学院副院长、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钱小军作“疫情对商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主题引导发言,并主持本环节的议题研讨。金蜜蜂智库首席专家、ISO 26000利益相关方全球网络(SGN)联席秘书长殷格非,戴尔科技集团全球副总裁周兵,围绕如何塑造企业抵御风险的韧性分享了思想和见解。


  企业要着眼商业可持续发展,方能应对突发危机。钱小军教授指出,疫情教给我们三堂课,第一课就是要有求变创新快速适应的意识和能力;第二课就是要居安思危,有意识地打造企业迎接危机的韧性;第三课就是要更好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危机时才能更好地赢得利益相关群体的信任和支持,也才能让自己更少遇到危机。
  承担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锻造韧性的一剂良方。殷格非秘书长提出,危机之下,企业需要做的是发展与凝聚员工的核心免疫力,及时响应并保持与利益相关方的有效沟通,要有与之结成命运共同体的包容性,以及伦理决策、道德经营、坚守初心的品性,由此锻造企业的韧性。
  数字化转型是企业逆境发展的新动能。戴尔全球副总裁周兵指出,疫情等各方面的危机与挑战都不应当成为影响践行可持续发展目标承诺的理由,反而应该进一步加强。戴尔在2018年发布的一份数字化转型指数报告显示,两年前大多数中国企业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属于跟随者,现在涌现出了不少引领者。数字化转型做得好的企业,这次面对疫情冲击的韧性就强一些。当前,我们正处在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节点,当技术承载着人类的智慧不断腾飞,那些把技术发展放在核心位置的企业,依靠数字化商业模式,将会获得真正的回报。
(编辑:admin)
网站首页  | 客服中心  | 广告服务  | 帮助信息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