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业委员会 > 餐厨垃圾

锡林郭勒盟倾力打造生态文明亮丽风景线

更新时间:2015-07-15 10:19:21点击次数:2439次字号:T|T

近年来,锡林郭勒盟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始终把生态保护作为“努力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目标的政治任务来抓,制订、出台、实施了一系列保护生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办法措施,并将其制度化、常态化。正是基于此,“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已经成为锡林郭勒盟盟上下的自觉行动。

4月初,锡林郭勒盟叫停了2个亿元以上项目——扎拉格阿木铜多金属矿和巴彦宝力格煤矿,原因是这两个矿区处在生态红线范围之内。尽管这两个项目达产后能为财政增加4.7亿元的收入,但是在保护草原生态这个根本问题面前,锡林郭勒的态度是坚决的。

生态环境对于拥有可利用草场18万平方公里、生态系统类型复杂多样的锡林郭勒草原有多重要?正如盟委书记、张院忠所说,草原生态是锡盟最大的资源、最好的家底、最吸引眼球的宝藏。保护好、建设好这片草原,关系发展大局,关系子孙后代,是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的重要保障,也是我们必须承担的政治责任。

锡林郭勒的发展历程,是对“生态立盟,绿色崛起”发展理念的最好诠释。

本世纪初,面对经济掉队、生态恶化的双重压力,痛定思痛的锡林郭勒,在优势与“软肋”之间找到了“切入点”,毅然决然地走上了一条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转型之路。

当初,很多人有疑问:搞工业,会不会毁掉了世界闻名的锡林郭勒草原?

锡林郭勒盟的决策层始终认为,建设美丽锡林郭勒,必须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保护为先,坚持“点上开发、面上保护”,以改变生产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为着力点,处理好、协调好经济与环境的关系。“始终把环境保护摆在经济发展首位,绝不以牺牲环境换取一时的发展。”这是锡林郭勒盟历届党政班子一直坚守的一个不变的承诺。

绿色成为发展的风向标。在“保护环境、集中布局、综合开发、循环利用”的原则下,工业发展一直坚持“高门槛”,守住“生态底线”: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地培育引进工业项目,绝不承接落后产业转移,不符合环保要求的绝不准入;不把“有序开发”变成“有水快流”、“点上开发”搞成“遍地开花”;最大限度地缩小开发区域,走项目园区化、产业集约集聚发展的路子。

如今,锡林郭勒草原建设的所有重大项目,全部要求用一流的节水技术和一流的环保设施。位于锡林浩特市北面的胜利煤田走“开发与治理”并举的发展道路,边开采、边回填,边种植、边绿化,循环发展。

发展要快,但绝不饥不择食。本着高起点上项目的原则,我盟围绕“清洁能源”搞资源转化,煤转电、煤变油、煤制气,坚持“煤电一体化”。随着锡盟至山东特高压输电项目的全面开工,锡林郭勒盟“煤从空中走,电送全中国”进入了倒计时。在发展工业上,锡林郭勒盟充分发挥后发优势,走技术跨越的路子,自高门槛、严格核查、吸收战略性投资,招纳整装项目,争取一步到位,直接跨越到较高产业层次。遵循这种原则,我盟的工业化走上了大项目带动、高科技支撑、强环保措施的发展路子。

作为资源大盟,进驻锡林郭勒盟的矿山企业为数不少,但是他们仍需要完成多项“规定动作”:修建沥青或水泥专用运输公路,排土场必须覆压遮盖,作业区必须洒水抑尘和复垦绿化,在缺水地区严禁发展耗水工业,等等,许多达不到要求的投资项目被拒之门外。

近年来,锡林郭勒盟相继开展了矿山开发秩序治理整顿、和谐矿区建设试点、矿山环境治理等工作,全盟矿山企业累计投入生态建设资金27.6亿元,治理矿山面积达到41.96平方公里,矿区环境保护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作为锡林郭勒盟的基础产业,畜牧业何去何从将对草原生态环境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

事实证明,在大自然的惩罚面前,数量扩张型的传统畜牧业已经“山穷水尽”,转变才是唯一的出路。十几年来,锡林郭勒盟先后实施了“围封转移”、“一转双赢”、“两转双赢”等政策措施,减少牧区人口,推动畜牧业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减轻对草原的掠夺性经营。据统计,2003年以来,全盟常年性转移农牧民16.7万人,其中牧民4万人,牲畜头数由1999年的1823万头只压减到2014年的1450万头只,草原得以休养生息。

阿巴嘎旗那仁宝拉格苏木萨如拉塔拉嘎查牧民达木丁曾经是养羊大户,饲养牲畜多达900多头只,但是2004年开始,他逐步减羊增牛,到如今只留下了200头牛,羊全部处理掉了,还搞起了划区轮牧。“牛羊养多了,草场就毁了,如果连家园都没有了,还谈什么过日子。现在政府出台了很多生态保护方面的政策,作为草原的主人,我们打心眼里高兴。”达木丁对记者说。

像达木丁一样,我盟广大牧民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传统生产方式也在发生深刻变化,草畜平衡、少养精养、划区轮牧、接冬羔等新的生产经营方式逐步被接受和推行,生态保护由政府推动变为牧民自觉行动。

经过十几年的转型发展,今日的锡林郭勒迈入了经济发展快速车道。2003年,全盟生产总值100.7亿元,一般性预算收入为4.03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5623元和2220元,到2014年,全盟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40.1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2.49亿元,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976元和11306元,各项指数都翻了好几番。

而经济实力的不断壮大,为生态保护与建设提供了充足的财力保障。近年来,锡林郭勒盟高质量组织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水域和湿地保护工程、宜居城镇与和谐矿区建设工程等各项生态工程,完成沙源治理面积3217万亩,6133万亩草原实施了禁牧,完成排土场覆土绿化9500公顷,城镇周边、村屯造林绿化7.5万亩,实现草原生态环境的进一步好转。

盟关工委常务副主任阿拉木莎曾长期担任盟级领导职务,亲身经历了锡林郭勒盟生态环境的变迁。他对记者说:“近年来,盟委、行署在生态建设和保护方面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说明我们的路子走对了,做到了发展中保护、保护中发展。”

那么,如何在新常态下守住发展与生态的底线,走美丽与富裕双赢之路?锡林郭勒盟的决策层认识到,对于生态文明建设,不只理念上要有,更要将其制度化、常态化。基于这样的认识,锡林郭勒盟打出了加强草原环保的“重拳”,于2014年底成立全区首家生态保护委员会,专门负责全盟生态保护监管和重大项目审批的前置把关等工作,对全盟草原生态保护工作进行有效的组织、协调和监督。

盟生态保护委员会主任青格勒介绍,近年来,在推进重点生态工程的同时,锡林郭勒盟完善落实基本草原保护、草畜平衡、草场流转、集体林权、水资源管理、矿业开发管理、农村牧区人口管理、资金保障“八项制度”,使生态文明理念走向制度化。盟生态委下一步将建立健全自然资产产权制度,将基本草原、林地、水域、沙地等生态功能区、敏感区、脆弱区划入生态红线范围,修订完善各专项规划。今后,凡征占用草原等生态资源的建设项目立项前,都要进行前期预审,项目建设必须符合生态保护总体规划,必须与生态红线相衔接,必须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相一致,做到项目源头把控,全程监督。

目前,锡林郭勒盟划定的生态红线占到85%的国土面积,生态文明制度、草原确权承包、征占草原预审等工作已经有序展开,生态保护正在进入法制化、制度化轨道。全盟有草原生态执法人员584人,嘎查牧民管护员1102人,今年又专门招聘1000名农牧区生态防护员,充实基层力量,形成盟、旗县市(区)、苏木镇(场)、嘎查(村)四级管护网络。

锡林郭勒从京津风沙源治理,到发展转型工业反哺生态,巩固草原生态建设成果,直至今天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树立,探索出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良性发展之路。随着生态文明理念的深入人心,“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已经成为锡林郭勒盟各级各地、各行各业、各族群众的行动自觉。

美丽与发展双赢,生态文明的新画卷正在祖国北疆有声有色地铺展!

(编辑:admin)
网站首页  | 客服中心  | 广告服务  | 帮助信息  | 联系我们